公司新闻
不确定度不是误差,也不是误差范围,但从来没有说过“不确定度区间不包含真值”,我所持有的观点是:不确定度只是个区间的宽度,这个区间就是被测量真值可能存在的区间,这个区间宽度与被测量真值的大小无关。
我认为把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或误差范围画等号是严重的概念混淆,不确定度的定义和误差的定义以及误差范围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
史老师引用了VIM3的2.26和2.36两条术语,并综合翻译为“不确定度是以特定概率包含真值组的区间的半宽”,指出“区间是包含真值的区间”,应该说原则上就是不确定度的真实写照。不确定度的确是包含被测量真值的那个区间的半宽。但接下来立即推导出“与误差范围的定义:误差元的绝对值的一定概率意义下的最大可能值,实际内容相同”,我的确不敢苟同。
史老师笔下的“误差元”本质上就是国家标准定义的“误差”。如果大家统一使用国家标准的定义,那么按史老师这段话可定义出:“误差的绝对值在一定概率下的最大可能值”所限定的区间就是“误差范围”。“误差的绝对值在一定概率下的最大可能值所限定的区间”与“在一定概率下可能包含被测量真值的区间”并不是同一个区间。
前一个区间是针对测量结果而言的,测量结果对于同一个被测对象而言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着,所以“误差范围”实际上是测量结果的最大变化范围,这个变化范围是通过测量得到的。
后一个区间是直接针对真值而言的,真值对于一个被测对象而言是客观存在且唯一的,真值本身并不变化,无非是因为误差的客观存在无法测得真值,而通过所掌握的测量方案的详细信息评估得到的。
误差范围和不确定度,它们的定义不同,大小的来历不同,表达的对象也不同,其区间宽度(半宽)也就不会一定相等。
史老师列举了一些单位、名人、书籍来证明“不确定度=误差范围”,我认为:
JJF1033-2008在性能指标栏中印有“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并不是说三者相等,而是讲三者可任选其一填写。
NIM和NIST研制的铯原子钟,他们有时称准确度,有时称不确定度,其实称不确定度是正确的,称准确度则是错误的,也不能用于证明“不确定度=误差范围”。
“前几年见过某省计量院的一份检定证书,印着:不确定度(准确度)******”,自然因当时认识问题的不足,也不能为据。
至于后面的仪器厂和个别书籍的错误认识更不能为据。
刘智敏老师是我国误差理论和不确定度理论的先驱,和其它老一代计量工作者一起为我国乃至世界计量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基于不确定度的诞生也就才几十年,一个新的概念和理论从诞生到成熟应该允许有个发展时间,大家的认识深度也应该允许有个时间。我认为刘老师说的这段话应该理解为““测量结果的质量如何,要用不确定度来说明。不确定度用被测量真值可能存在的区间半宽来表示,不确定度是测量结果可疑度的大小。不确定度愈小,测量结果越可信,适用价值愈高;不确定度愈大,测量结果的可信性质量愈低,其适用价值也愈低。”因此也不能作为“不确定度=误差范围”的证据。这是本人斗胆对刘老师这段话的理解和解读,如有偏颇还请刘老师指正。
最后,我斗胆提出对史老师的最后[史评]的观点:
VIM3 并没有把不确定度说成是误差范围,只是说了不确定度是描述测量结果品质好坏的一个参数,该参数的大小用“被测量真值可能存在的区间半宽”来表述。把不确定度理解成误差范围是错误地理解了不确定度的定义。但,若如史老师所说“如果单单改个名称,就把误差范围改叫不确定度”,我赞成史老师所说的“不确定度评定是画蛇添足”,应“取消不确定度评定”。
上一页: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记录
下一页:仪器设备的建帐